close

當我們還在談論北京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單讀16 新北京人》全面上市。《單讀16 新北京人》,顧名思義,談論的是北京。兩個星期以前這期雜志開始預售的時候,我們曾經詢問過讀者們:你們在北京度過的日日夜夜是


《單讀16 新北京人》全面上市。

《單讀16 新北京人》,顧名思義,談論的是北京。兩個星期以前這期雜志開始預售的時候,我們曾經詢問過讀者們:你們在北京度過的日日夜夜是怎樣的?不出所料地,我們收到許多不同的答案。

其中有對北京的向往:

@積極向上阿!

北京對我來說一直是個理想的生存的地方,一直都是。盡管那裡交通擁堵,環境污染,但我還是誠摯地想要奔赴這片熱土,近乎盲目,近乎愚昧。高中的時候聽好妹妹的《一個人的北京》,總暗暗想著畢瞭業一定要去北京,但是至今仍沒有去過......我知道天不遂人願,未來不會比想象中好,瑣事很多,美好很小,但我仍堅持著要去北京,畢竟隻有經歷過瞭才能知道自己的渺小和愚昧,才會甘心回到小城市,結婚生子,柴米油鹽,平淡地度過下半生。

有留戀:

@古道

2015 年的暑假在北京一個月,租的房子在南四環,房東是個老太太,人特別好,每天出門都能看到她在巷子口穿著白色的背心拎著小馬紮背著手拱著腰跟一個個去上班的年輕人打招呼,提醒註意安全,傍晚回來時候她也在那裡,每天都毫無意外地問一句:回來啦!......九月份離開的時候,我把屋子拖瞭好幾遍,老太太說,我也不會說啥,就祝你一路順風吧,好好gps車隊監控系統學習啊。我說好,我下次來北京,一定來看您。下一次,哎,這都好久瞭,也不知道下一次是什麼時候。

有人將它當作奮鬥的場所:

@木石

2010 年,十八歲,第一次來北京。準備在北大開始自己的旁聽生涯。未幾,被父親召喚回傢。在傢鄉小城做臨時工,每月工資六百塊。 2013 年,二十一歲,再來北京。成為人民大會堂的服務員,工作是洗碗,興趣是看畫。不到半年,洗瞭很多碗,看瞭不少畫。被朋友鼓動去賣保險,掙瞭一些錢,感覺不喜歡,再次離職。開始賣書並學畫。再次被父親召喚回傢,考取瞭傢鄉小城的城管工作。開瞭一傢舊書店,繼續寫字學畫。 2015 年,二十三歲,又來北京,在三聯書店工作,成為藝術區的圖書管理員。工作餘暇,又回北大繼續旁聽。半年後被女友召喚回傢,結婚。 2017 年,二十五歲,離婚。回到北京,住在宋莊,一意孤行,走上瞭職業藝術傢的道路。

也有人畏懼這座過於龐大的城市:

@剛正的老牌仙人掌

走的那天我們四五點起來坐首班地鐵趕早上的飛機,以為車廂會是空的,但不管是幾號線以及機場專線,人都遠比我們想象的多得多,地鐵的保潔阿姨叔叔早已經穿上工作服。這個城市總有人在起早貪黑,每個人都構成瞭其他人不知道的部分。和一起去的朋友聊過,我們倆同時感嘆北京太大瞭,大的讓人害怕,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大多體面而疏離,但這似乎也是所有城市和人的關系中都有的部分。

更多的人抱著復雜的情緒:

@Henry陳洪鈺

北京八年,不是新北京人。這座城市已經註定和我生命中最好的年華捆綁在一起。 長安居大不易 ,好不容易覺得可以在北京站住腳瞭,卻一點 獲得感 也沒有。但在北京,有100 塊錢的音樂會,80 塊錢的人藝話劇,50 塊錢的畫展,免費的國博 這些就可以成為流連北京的全部的意義。北京最近發生瞭很多事,讓人感到深深的渺小和無力。好在這一切逼迫我做一個清醒的人。畢竟,你我都一樣,終將被遺忘。 陽光之中到處可見奔忙的人們。被擁擠著,被一晃而飛的光陰忽略過

@??Mangosteen??

2011 年來北京上大學,到現在已經是第7 年。記得前兩年的時候北京好像是沒有霧霾的,也可能是霧霾沒有那麼嚴重,嚴重到整個北京城在冬天就像一座霧蒙蒙灰壓壓的死城。每當霧霾的時候就特別想逃離北京,可是一遇到天藍陽光明媚的時候,又覺得對北京無比眷戀和不舍。難以割舍北京的老胡同的市井氣息,很多有趣的書店,沉淀瞭數百年的歷史感和滄桑感。北京很大,大的讓你找不到方向,可是有時候又小到沒有立足之地,靈魂和身體都無處安放。

@書傳

中國有兩類城:北京、其他。生活在後者,覺得不夠刺激、勇敢;來到北京,又茫然、孤獨。永遠是一個矛盾,但這就是生活。

@楊小樂

北京很夢幻。它承載很多人的夢想,又摧毀很多。十一月過去瞭,沒有人會喜歡和懷念那樣的北京。

這種種關於北京的情感或許矛盾,但它們同樣真實。這一輯《單讀》試圖成為這種復雜性的延伸。我們追溯歷史,也凝視當下,在真實的空間裡開展想象,也在虛構中讀懂現實。我們相信生活在遷徙與沉默中的人,與能夠左右時代進程的人同樣重要,因此我們試圖聽見更多的聲音:從皮村文學小組的打工者,到住進胡同裡的外國人。

我們的關註也並不局限在北京,而渴望將更寬闊的世界版圖納入視野當中。陳嘉映的希臘、黃燦然的香港、周嘉寧的新奧爾良、郭爽的柏林、王梆的英國......在這相互的映照和比對之間,我們或許可以對世界、對北京、對城市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都達成更多理解。

【作者簡介】

皮村文學小組,2014 年9 月21 日,皮村社區工會文學小組第一次開課,到目前為止已成立三年。期間每周都會有志願者老師來和工友們交流,討論怎樣用寫作來記錄和思考生活。工友逐漸用文字發出自己的聲音。如今他們的作品已陸續發表在各非虛構寫作和文學平臺上。越來越多人開始關註他們以及他們所代表的群體。

苑偉(微塵),山東人,畢業之後一直做木工,皮村文學小組成員,想用文字的形式記錄生活。

郭福來,自1968 年來到人世間行走,一路坎坷。幸好gps車輛監控系統有文學的小花給予撫慰。夢想是醉臥文學的花園。徜徉其中,名利皆忘。人生之大美也。

馬大勇,1976 年生,廣西南寧市賓陽縣人,南寧市作協會員,曾就讀於北京魯迅文學院。出版有傳統文化普及讀物。發表多篇小說、散文等。

小海,來自河南商丘,2003 年南下深圳打工,十多年在珠三角、長三角的工廠車間裡,發牢騷長短三百餘篇,大多以歌詞形式。由海子的詩歌,張楚、汪峰、鄭鈞的歌曲為引子,後受西方搖滾歌手,如鮑勃 迪gps物流車隊管理倫、披頭士、滾石、大門樂隊、平克 弗洛伊德等亦歌亦詩的歌詞影響較深。

李若,打工十多年,從南到北。熱愛文學,偶爾舞文弄墨。

范雨素,原名范菊人,一個懷揣文學夢的月嫂。

陳迪橋,湖北十堰上津鎮人,十七歲外出打工。打工過程中,通過閱讀自學進而接觸到鄉村建設,2014 年進入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學習,參加 農村可持續發展青年人才培養計劃 第十期,2015 年又參加北京工友之傢的 工人大學 十三期繼續學習。2016 年留在傢鄉,在集鎮上籌建瞭愛故鄉公益圖書館。

萬華山,河南人,高中因故輟學後,輾轉於長三角、珠三角,做流水線、業務、五金批發、文字編輯 始終,執念閱讀寫作,如同熱愛生命。

徐良園,筆名澴河源,建築裝修工人。九十年代初南下廣東,在東莞的工地、工廠打工,開始詩歌創作。2003 年來北京打工,工餘寫作電影劇本《最後的房東》、《隔代傳煙》,並有曲藝小品創作多篇。2014 年加入北京工友之傢工會。

曉宇,牛津大學政治學博士在讀,共識學社創辦人和撰稿人。想把深刻的觀點寫成好讀的故事。

開寅,生於北京,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法語語言文學系。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前身為巴黎索邦神學院)電影理論博士。曾任電影專業媒體編輯、記者,電影編劇、電影項目策劃。

西川,詩人、翻譯傢,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出版有《深淺》《夠一夢》等,譯有龐德、博爾赫斯、米沃什、鮑勃 迪倫等人的作品。

哈米德 伊斯麥洛夫(Hamid Ismailov),1954 年5 月出生於吉爾吉斯斯坦,曾在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法國和德國定居過,現生活在倫敦。他用不同的語言寫作小說、隨筆、詩歌,也從事西方經典著作的翻譯工作,同時把烏茲別克斯坦的小說與詩歌翻譯成俄語和其他語言。他的小說獲得瞭多個國際文學獎項,其中《莫斯科地鐵》被認為是二十一世紀最好的俄文小說之一。

何嘯卿,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西藏與喜馬拉雅專業(研究生)。除俄語之外,她還精通英、法、意和藏語。

黃燦然,1963 年生,福建泉州人,1978 年移居香港。1990 年至2014 年為香港《大公報》國際新聞翻譯,現居深圳洞背村。著有詩選集《遊泳池畔的冥想》《我的靈魂》《奇跡集》等;評論集《必要的角度》《在兩大傳統的陰影下》;譯有《見證與愉悅:當代外國作傢文選》《卡瓦菲斯詩集》《聶魯達詩選》《裡爾克詩選》《巴列霍詩選》,蘇珊 桑塔格《論攝影》《關於他人的痛苦》《同時》,庫切《內心活動:文學評論集》、佈魯姆《如何讀,為什麼讀》、米沃什《詩的見證》、佈羅茨基隨筆集《小於一》《曼德而施塔姆詩選》等,最新和即將出版的譯作有阿巴斯詩集《一隻狼在放哨》、費林蓋蒂詩集《心靈的科尼島》、希尼詩集《開墾地》和《佈萊希特詩選》。

邱震,1976 年生於中國陜西西安,中國當代攝影藝術傢及電影攝影師。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電影學藝術碩士。目前生活於北京。創作觀念攝影作品《我和我的新娘》《撒旦的婚禮》《陵》,曾在中國、美國、法國、德國、韓國、澳大利亞等地展出,代表作品《我和我的新娘》系列被國內外多傢機構及私人收藏。作為攝影指導,創作電影作品《青年》《別碰我的童年》《西關小姐》《笑裡藏刀》等。

▲ 邱震攝影作品《我和我的新娘》收錄在《單讀16 : 新北京人》,並作為封面照片

周嘉寧,作傢、翻譯傢。1982 年出生於上海,畢業於復旦大學。現任 鯉Newriting 書系文字總監。已出版長篇小說《密林中》《荒蕪城》,短篇小說《杜撰記》《我是如何一步步毀掉我的生活的》等。翻譯有《寫在身體上》《沒有人比你更屬於這裡》《好人難尋》等書。

郭爽,1984 年出生於貴州。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曾供職於《南方都市報》。獲德國羅伯特 博世基金會 無界行者 創作獎學金(2015)。獲第七屆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首獎(2017)。現居廣州。

歐寧,藝術傢、策展人、編輯。2003 年在廣州拍攝的紀錄片《三元裡》參加第50 屆威尼斯雙年展,2005 年受德國聯邦文化基金會資助拍攝的紀錄片《煤市街》在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首映。2005 年至2010 年創辦和策展三屆大聲展,2009 年出任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總策展人,2011 年出任成都雙年展國際設計展策展人。2011 年至2013 年創辦和主編共16期《天南》文學雙月刊,2009 年主編的《漫遊:建築體驗與文學想象》和2013 年主編的《劉小東在和田與新疆新觀察》在萊比錫獲兩屆 世界最美的書 獎。2010 年在安徽黟縣發起鄉村建設項目 碧山計劃 ,2016 年在山東煙臺發起歷史街區活化項目 廣仁計劃 。 2016 年至2017 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劃與保護研究生學院任教。曾任第53 屆威尼斯雙年展Benesse 大獎評委(2009),日本橫濱國際影像節評委(2009),古根海姆美術館亞洲藝術委員會成員(2011),第22 屆米蘭非洲拉丁美洲亞洲電影節評委(2012)和裡斯本建築三年展Debut 大獎評委(2013)。

盛可以,20 世紀70 年代出生於湖南益陽,1994 年移居深圳,現居北京。2002年開始小說創作,著有長篇小說《北妹》《水乳》《道德頌》《死亡賦格》以及多部中短篇小說集。作品被譯成英、德、韓、日、荷蘭等多種文字出版發行。當下最受國際文壇關註的中國女性作傢,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中國女性文學獎、未來文學大傢TOP20 獲得者。

李靜,作傢、文藝批評傢,現居北京。華語文學傳媒大獎 2011年度批評傢獎 得主。著有話劇劇本《魯迅》,批評集《捕風記》、《刺蝟札記》(臺灣)、《把藥裹在糖裡》、《受傷者》等,並主編《中國隨筆年選》(2002 2011)、《中國問題》、《讀木心》(與人合編)等書。

王梆,出版有電影文集《映城志》、數本短篇小說繪本集以及漫畫故事《伢三》等。電影劇作《夢籠》獲2011 年紐約獨立電影節最佳劇情片獎,紀錄片《刁民》亦在數個國際電影節參展。小說作品散見於《天南》、 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大學《中國當代文學選集》、美國 文字無邊界 文學網站、2016 年秋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 故事新編 中國當代藝術展等。作為自由記者,為海內外媒體撰寫歐洲時政評論。譯有英國當代詩人Richard Berengarten詩選《改變》、英國當代詩人Peter Hughes 詩選《貝多芬附魔曲》等。

雲也退,生於上海,自由作傢、書評人、譯者,開文化專欄,寫相聲劇本,出過四個思想傳記類譯作(《加繆和薩特》《責任的重負:佈魯姆、加繆、阿隆和法國的20 世紀》《開端》),剛剛首次出版原創作品《自由與愛之地》。

霍莉 凱斯(Holly Case),佈朗大學歷史學副教授,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研究方向是十九、二十世紀以來歐洲國傢的外交政治、社會政策、科學和文學之間的互動關系,同時為多傢報刊雜志撰稿。第一部專著是《國傢之間:二戰以來的特蘭西瓦尼亞問題和歐洲理念》(Between States: The Transylvanian Question and the European Idea during WWII)。

索馬裡,出版編輯,前媒體人,譯有《一個自殺者的傳說》。

馮塬雅,哥倫比亞東亞文化研究和美術史本科生。喜歡瞎晃蕩翻翻書。

【目錄】

新北京人

【話題】

北京出汗瞭/皮村文學小組

速幹之都/曉宇

鉆進胡同裡的美國人/吳琦

北京腔、大院文化與華語影視的淵源/開寅

想象我居住的城市/西川

【小說】

莫斯科地鐵/哈米德 伊斯麥洛夫

【訪談】

陳嘉映專訪:希臘式人生/陳一伊

【影像】

我和我的新娘/邱震

【隨筆】

我們在南部停止瞭抽煙/周嘉寧

我願意學習發抖/郭爽

致母親書/歐寧

英國傢庭史一瞥:懲罰與反叛/王梆

文學開始的地方/盛可以

【劇本】

秦國喜劇(節選)/李靜

【評論】

不記賬的人將死無對賬 評《阿什肯納茲兄弟》/雲也退

安全網:關於托馬斯 伯恩哈德和西格弗裡德 溫塞德/ 霍莉 凱斯

全球書情/馮塬雅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lr517pn39 的頭像
    tlr517pn39

    曉夏的採購名單

    tlr517pn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